最近,人民币汇率贬得比较凶,11月22日离岸人民币一度贬破7.26关口,最终以7.259收盘。9月27日至今,离岸人民币贬值了4%以上。
围绕汇率有没有体现人民币真实币值的讨论甚嚣尘上。有人认为如果放开外汇管制,人民币兑美元会突破10、20甚至30;也有人觉得人民币与美元的真实汇率在4左右。
这里就不得不提某位人气颇旺的“网红经济学家”了。早在2021年其就公开预测,人民币将在2024年年底最好的时候走到1:3。当时美国正经历大幅降息,离岸人民币汇率一度涨至6.5,“网红经济学家”借着这波热情给出石破天惊的预测,为大量受众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网上认为人民币币值遭大幅压制的人一直认为兑美元的真实汇率是4左右,不是2,也不是5呢?与一种GDP的理论统计方式有关。
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GDP统计方式为汇率法,即先按照本国货币计算GDP总量,再按照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成美元进行比较。比如,2023年汇率法下美国的GDP为27.36万亿美元,中国是17.8万亿美元,德国和日本分别是4.46万亿和4.21万亿美元。
除了汇率法外还有一种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GDP计算方式。这种统计方法的使用率低,统计数据滞后,我能查到的比较新的数据是2021年各国购买力平价法GDP数值。
购买力平价法下,2021年全球GDP最高的国家是中国,为27.31万亿;美国排名第二,为23万亿;印度以10.2万亿位列第三。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21年GDP总量是114.4万亿元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法下的数值是27.31万亿,两者相除是4.19,于是网友便得出了按照真实购买力计算,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4左右。该观点看似有道理,实则存在几个严重的逻辑漏洞。
第一,购买力平价法使用的货币是国际元,不是美元。
汇率法是把各国以本币统计出的GDP总额换算成美元,是为了方便对比。购买力平价法同样是换算成一种货币,但不是美元,而是国际元。
所以哪怕认为购买力评价理论是完美无缺的,算出的汇率也不是人民币与美元的币值对比,是人民币与国际元的。
第二,购买力平价法的研究者认为其不能作为各国汇率的依据。
购买力平价法之所以没有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咱们国内也不怎么提该方法,是因为其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只停留在研究、完善阶段。
实际上,研究购买力平价法的专家、学者经常提醒使用者,不要将购买力平价法测算出的结果作为换算各国货币汇率的依据。
专业研究人员都不认可用购买力平价法得出的数据计算各国汇率,国内的部分网友居然深信不疑,简直倒反天罡。
第三,购买力平价理论忽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的影响。
货币除了能够用于交换商品外还能用来投资赚钱,正是由于后一个功能的存在才存在国际资本流动。各国货币在投资领域内的价值是不同的,那些具备高流通性、国际信用价值高的货币往往会有更高的附加价值,相反则不具备太多的附加值。
比如,印度已经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了,该国的法币卢比在印度国内可以买到各种东西,但在全球市场上无人问津。卢比的低流通性和低国际信用导致其几乎没有附加值,无法为卢比的币值做出贡献。因此,印度的GDP虽然排第五,但卢比的币值很差,连全部货币的前15位都排不进。
第四,购买力平价法假设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略非贸易品。
贸易让一国的商品或服务能够在其它国家销售,但并非所有商品或服务都是贸易品,购买力平价法的该假设是有问题的,体现在对GDP的核算上会产生误差。
比如,中国的电信服务不对外开放,全国只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央企背景的电信运营商,属于寡头垄断市场,价格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供需关系。别的不说,假设允许外资提供电信服务,外企进入国内市场使电信服务的供给数增加,按照供需理论价格大概率是要下跌的。
综上所述,用购买力平价法算出的GDP倒推人民币汇率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4:1的数值没有参考意义。
当然,认为放开资本管制后人民币会大幅贬值也是不成立的。事实上我国有两套汇率体系,在岸人民币与离岸人民币,后者得出的汇率由国际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真实供需确定的,基本上体现了真实汇率与币值情况。